正如尹玉山所言,石跃今早早的递了折子,在风声刚起,一切都还未开始的时候,就把谢无渊派了出去,外放升官,塞进了泉州的考功清吏司,统筹泉州所有四品以下的官员考察,早早的避开了这一段大风波。
石跃今的折子一递上去,皇上就知道石跃今是什么意思,当天就给了圣旨。
皇上想的很长远,现在的朝堂想肃清是不可能的了,各方势力互相攀咬,很难说会不会涉及到无辜的官员。
谢无渊是个好苗子,方方面面都符合皇上对一个纯臣的想象,皇上对他的期望很高,深觉谢无渊完全没必要折在这场大动荡里。
更何况,不管即位的是谁,总要有那么一两个有能力、有胆识的大臣,继续辅佐。把有潜力的少年远远的调开,等京中局势稳定了,再一一召回,也是帝王常用的手段。
不过,谢无渊哪怕想躲,也躲不彻底,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找上他,询问各种各样的意见,谢无渊自从何贺成亲后,整个人更加的惫懒,所有来访的人,一律让茶韵打发回去,概不接见。
这趟浑水,谢无渊不想沾,也不敢沾。
现在局势过于混杂,一时半会可能没人反应过来,谢无渊因为远离风暴中心,瞧的明明白白,整个过程当中,只有两个人完全没有受到牵连。
一个是当朝皇后,当年段国求和远嫁的公主。
而另一个,是三皇子。
被当作礼物远嫁的和亲公主,一路从没名没分到了侧妃,再从侧妃到王妃,从王妃到皇后,从皇后到稳打稳的预备太后,谁能小瞧了去?又有谁敢招惹?!
养在南淮,生来见鬼,据说三岁就能把群鬼指使的团团转的皇子,悄没声的弄死几个人也就是抬抬眼的功夫,又有谁敢招惹?!
反正,两个人都不是他谢无渊能招惹的起的。
事情闹的太大,大家可能想不起来起因是什么,谢无渊却记得清清楚楚,那会儿他刚收到圣旨,还没来的及离京,所以还记得当时的轰动——
皇上撞破大臣在雍和宫与宫妃私通,大臣锒铛入狱,宫妃当场斩杀,茅贵妃也因此禁足三个月。
大臣一开始死不认罪,后来改了口风,竟攀咬上三皇子,说是三皇子喊他有事商议,后来喝了三皇子宫里的茶,就神志不清,话里话外全是三皇子给他下药,之后阴他进了雍和宫。
大臣还好死不死的扯上茅贵妃,说三皇子对雍和宫如此熟悉,出入皆无人阻拦,想必和茅贵妃有染。
皇上信不信的两说,反正不少大臣是信了,要求制裁三皇子。
三皇子冷笑连连,态度坚决。可惜,这等大事,没人站在三皇子这边,大家能给的最好的态度,就是不表态了。
皇上下旨将三皇子关押入狱,具体刑罚明日再议。
第二天.
只不过隔了一个晚上,原本眼瞎的厉害的满朝文武,竟像是全都治好了智障一样,也不论谁是各个派系的了,齐刷刷站出来三分之一,有理有据的从各个方面举证了三皇子的无辜,同时指责那名大臣的随意攀咬,更有甚者,将那位大臣的底细给掀了出来。
原来那位大臣竟是何家的人,而他的儿子原本被送去边关捞军功,谁成想,竟在边关犯了事儿,眼看着要被问斩了,这个大臣家里就这么一根独苗苗,正火烧火燎的找门路,想把人弄出来,何家就派人来了,说只要大臣按照他们说的去做,何家的辅国将军自然会帮忙兜着他儿子的事儿。
这位大臣忙不迭的应了,一命换一命的买卖,临死前还能做个花下鬼,尝尝皇上女人的滋味,也不算太亏。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何家把地点定在雍和宫,绝对不会是为了关茅贵妃三个月的禁闭,很有可能当初想让大臣迷|奸的,就是茅贵妃本人。
也不知茅贵妃是怎么察觉的,反正何家把人送进来的时候,茅贵妃还在,等点上助兴用的熏香,神志不清的时候,屋里的人就从茅贵妃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嫔。
没扳倒茅贵妃不要紧,何家也不是很在乎这个,原本就是一个连环计,不论事情成不成,大头都在后面。
大臣临死前一定要死死咬住,说是三皇子陷害他,有了这么一个由头,何家在朝堂的人再推波助澜,三皇子就彻底废了。
茅贵妃不打紧,三皇子才是重点。
与宫妃有染,或者蓄意构陷大臣,不论哪条,三皇子都是罪无可恕,再不济,也是逐出宫墙,贬为庶民。
那真是太好了,只有三皇子彻底废了,皇后和何家的结盟才算是真正的牢靠。
可惜的是,何家手快,三皇子的手更快,何况,皇上还把三皇子关在了牢里,简直如鱼得水,大臣们不反口都不行,张牙舞爪的厉鬼,不是说不怕就不怕的。
这么一遭下来,三皇子不仅没受罚,反倒得了不少赏赐。从那以后,不管朝中大臣们狗咬狗的有多厉害,又有多疯狂,再也没人敢轻易牵扯上三皇子。
原本除了贤贵妃,宫里也再没人闲的去构陷三皇子,三皇子本身不足为惧,又被皇上所不喜,旁的人根本不会多看这个不受宠的皇子一眼。
也只有贤贵妃,心心念念把三皇子弄死,皇后才能彻底上了何家的船,再也没有反水的可能。
再后来,三大外戚势力较量,局势混乱不堪,三皇子自然而然的退出大家的视线。
想当初,最开始不过是因为贤贵妃指使手下的大臣无故
喜欢[系统]在下谢无渊,承惠四万两请大家收藏:(m.bxwx.win),笔下文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