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一脸难色,对苏轼道:“师祖,可是我连入学考试都恐怕过不去。”
“不是恐怕,是肯定。”李逵一脸不屑,理直气壮道:“师祖,我也通不过入学考试。”
苏轼一口陈年老血卡在喉咙口,就差当着俩个徒孙的面当场喷出来了。入学考试都通不过,这又不是什么长脸的事,你还一脸理直气壮的说出口,要点脸成吗?
李云刚刚想吐槽李逵逮住自己猛踩的卑劣行径,突然听到李逵这么说,心里顿时暖洋洋的,好兄弟,一辈子。他原以为就自己基础差,是学渣,原来李逵和他一样,都是学渣。这样想来,顿时心中郁闷之气一扫而空,心情好了起来。
苏轼若有所思的想了想,觉得自己有点揠苗助业进步还算可以,但想要考入书院就不现实了。入书院的学子,都是求学十来年,有些甚至快而立之年了。他如何去竞争?
至于李云,苏轼看了李云一眼,心中哀叹:“比李逵都不如的货色,如何混入书院?”
不过,他可是文坛宗师,想到了一个两全之策,对李逵和李云道:“你们不用担心,就是入学籍而已,以后还在家里学。”
李逵顿时松了一口气。
李云一脸喜色,终于不用被读书人祸害了。
至于苏过,更不用去书院读书了,他已经下过场。也有了学籍,再说跟着老爹读书,总好过书院的先生吧?
于是,苏轼酝酿了好几天的计划,最终还是变成了老样子。自己教导儿子读书,然后再多了两个拖油瓶。
当然,这是顺带手的事。他的主要目的还是教导自己的儿子苏过,这是亲儿子。苏轼感觉到自己的儿子应该参加科举,不能荒废下去。促使他做出这样改变的原因是,苏轼又受刺激了。
刺激到苏轼的原因是,他的大儿子苏迈辞官了。
当爹的快六十了,做官都做地好好的,可是还年富力强的儿子,却辞官了,这让苏轼有了紧迫感。还不是因为老大没实力考中进士,大好的岁月都蹉跎在了小吏熬资历上,这辈子都难以升迁。老二,也是恩荫,做官期间考中进士的可能性也很低。如此下去,说不定那天也要辞官了。如此下去,说不定老苏家他这一房,在他的头上可能要做官坐到头了。虽说苏轼对做官也并没有太在意,因为获得一个官员的身份对他来说不难。
进士随便考的人,就是这么讨厌。
可真要是苏家的官宦身份到他身上就到头了,这让苏轼绝对难以接受,这是一窝不如一窝,一代不如一代啊!想来想去,小儿子苏过不是想要参加科举吗?
让他去,不仅要去,还要考好了,争取下一科就拿下进士的身份。
在大宋,没有进士身份的官员,很悲催。升迁没有指望,薪俸又低的可怜,甚至还要受到官场同僚的鄙视,艰难无比。当年范纯仁要不是在做官期间考中了进士,就算他是范仲淹的儿子,这辈子最大做到知州也坐到头了。
苏迈就是这样的情况。他甚至比范纯仁的情况还要差很多。要是能做县令、通判之类的官,他也不会辞官。
苏迈做官很早,因为苏轼的原因,几年前就出仕了。但他是恩荫官,一开始做仓监,几年之后获得升迁,做了县尉。
县尉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官,大宋虽然冗官严重,但很多县不设县尉,要是有县丞,基本上都是县丞兼县尉。要是没有县丞,由县令兼了县丞的事务,才会设置县尉。管理一县之地的典狱,缉拿盗贼等事务,虽是一县之中的第三把交椅,但就官声来说,还不如主簿好听,很没有存在感。
做了几年县尉之后,苏迈感到升迁无望,而且薪俸少的可怜,干脆辞官了。
更让苏轼无语的是,苏迈虽说辞官了,很丢脸写信告诉他,想要去他老丈人家混吃混喝,也就是苏轼的好友同乡进士吕陶的家里讨生活。太没有骨气了,苏轼接到信,差点没气地背过气去。
苏迈啊!
苏迈。
你怎么说也是官宦人家,还是苏家的长子,怎么可能做女婿上门啃老的事来?
虽说苏轼很不关心自己的大儿子。不是因为亡妻的原因,才对大儿子漠不关心。而是因为苏迈不聪明,至少在苏轼眼里,自己差点被这个儿子坑死,对儿子心存芥蒂。
记得当初‘乌台诗案’,苏轼被看押在天牢之中。
大宋监狱不提供伙食,需要亲人自己送进大牢里去。送饭,成了年纪还不大的苏迈的首要重任。
当时苏轼和儿子商量好了,皇帝不杀他,送什么吃的都可以。
一旦皇帝准备杀他了,就送条鱼进来。
有一天,苏迈发现兜里的钱不够了,买不起肉,于是就贪便宜在市场上买了一条鱼,精心烹饪之后,给苏轼送去了。看到鱼的那一刻,苏轼哭了……
当天夜里,苏轼眼睛直勾勾的盯着牢房的房梁,踌躇了一夜。幸亏没上吊,要不然,他老人就此人生划上了个耻辱的句号。
因为这件事,苏轼很长时间都没搭理自家的大儿子。甚至出狱之后,对大儿子苏迈也是不闻不问。
很多年过去了,父子的心里或许还有当年那根刺在作祟。但是当苏迈决定不做官之后,苏轼才发现,自家人似乎除了做官,没有其他的谋生手段。种地倒是可以
喜欢李逵的逆袭之路请大家收藏:(m.bxwx.win),笔下文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