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样看问题,那就太简单浅薄了。
后金想要绕袭大明,首先要解决的是后顾之忧,要做好三项准备:征抚蒙古,降服朝鲜,击垮东江镇。
即便现在还没有东江镇,另外两个目标也未实现,辽西明军也没到被打得龟缩不敢进一步的程度。
而朱由校的重沿海,大力扶持东江镇,恰恰是让后金不能离巢远袭的一个因素。
令朱由校感到欣慰的是,孙承宗听了他的解说,对于重沿海给予了大力支持,认为“恢辽全着,必资于海”。
“会试之后,朕便委派袁师前往登莱,节制登镇与东江镇。”朱由校的木鞭指向登莱,说道:“朕已知会袁师,他亦愿慨然赴边,为国解危,为朕分忧。”
孙承宗点头赞同,说道:“弹压登莱,非袁公不可。”
停顿了一下,孙承宗拱手道:“臣自请督师辽东,使陛下不复以边事为虑。”
朱由校沉吟了一下,笑着说道:“孙师大才,朕有更重要的工作由孙师承担,不必着急。”
如果熊廷弼能守住广宁,或者说他能在这场大战中活下来,朱由校还是准备把辽东交给他来处理。
就因为看好熊廷弼,朱由校才借助历史知识插手广宁大战。既是为辽西百姓,为大明将士,也是为熊廷弼。
朱由校起初是想袖手旁观,借着广宁惨败,既实现了说不出口的战略收缩,又能借着问罪王化贞,扫一波东林党。
但这样做除了要心狠,还会有一个问题难以解决。那就是熊廷弼全弃辽东,如何问罪?
朱由校当然不想杀熊廷弼,可赦免,乃至再起用“戴罪立功”,岂不是给本来就畏敌如虎、擅长溃逃的明军树了个不好的榜样?
全弃辽西都没事儿,我败一仗,丢一城,应该也算不得什么吧?
所以,朱由校不想给某些人心存侥幸的理由。国法军纪,岂能儿戏?
除了熊廷弼,朱由校也曾有请孙承宗赴边的想法。但几经讨教试探,朱由校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没办法,孙承宗的辽东战略不符合朱由校的分析判断。
所以,孙承宗与熊廷弼在战略上也定有分歧,弄到一块儿岂不是添乱,再来一场“经抚”不和的闹剧?
孙承宗作为文人,却拥有极为难得的对武将的包容与信任;算是东林党,又没有过分的党派之见。
尽管孙承宗没有熊廷弼的战略战术,也比不上卢象升的武功胆略,却无愧于明末名臣、民族英雄的赞誉。
所以,战略不同,朱由校也要重用。只不过,人尽其才,要把孙承宗用到别的地方。
“我大明岁入不过三四百万,若在辽西修筑堡垒步步推进,并屯兵驻扎,孙师以为需耗费几何?”
朱由校开始旁敲侧击,让孙承宗先知道家底,若是不能增加收入,咱玩儿不起堡垒推进战术。
孙承宗捋着胡须沉吟不语,半晌才不太确定地说道:“十余万人马是足够的,再加修城堡,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渠答、卤楯之具,每年耗费怕是在一二百万上下。”
一二百万就烧了高香了,历史上的明朝兴许还能多支撑几年。
朱由校苦笑摇头,若是说出历史上辽西年耗费五六百万,怕是要把孙老师的眼珠子吓掉。
况且,就是一二百万,也差不多是现在朝廷岁入的一半。奢安之乱你不平了,闹天灾你不赈济啦,卫所的疲敝之兵你不练啦……
“可开民屯军屯,能省很多粮秣。”孙承宗想到了一个办法,开口说道。
是滴,你在辽西就是这么干的。
可所谓的“拓地四百里,开屯五千顷,岁入十五万”,与每年朝廷投入的五六百万相比,是不是差得太远了?
当然,朱由校不怀疑孙承宗的廉洁清正,知道他不是要靠大搞土木工程而贪污捞钱的那种人。
可实际上的情况是,维持关宁锦防线,使辽西军阀坐大,还养肥了一帮文官武将,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效率极其低下。
所以,只要辽西堡垒推进战术开始实施,朝廷就要哗哗地投钱。而从内阁六部到地方官员,不知道多少人要从这里面伸手捞钱。
尝到甜头了,这群贪官就会高喊关宁锦防线好啊,就是好啊就是好。敌人拆毁了咱再修,坚壁清野破坏了咱再来嘛!
如果有人提议放弃关宁锦防线,贪官们立马就会群而攻之,现成的“不思进取、弃土畏敌”的大帽子猛扣。
然后,国家的财政收入,沾血的民脂民膏,就会流入这个无底洞,继续塞满贪官污吏的腰包。
朱由校对孙承宗屯田的建议不置可否,伸手拿出一枚兵棋放在了旅顺,说道:“这里要修筑一座堡垒,还要建大的港口,成为永不陷落的钢铁要塞。”
孙承宗愣了一下,仔细观看沙盘,点头赞同道:“旅顺东临黄海,西临渤海,与山东之威海卫成犄角,为京津海上门户。为防倭寇,我朝曾在此建城廓,置重兵,设金州中卫所。”
朱由校呵呵一笑,不再谈论军事,请孙承宗落座,又说起会试科举之事。
会试主考官为袁可立,副主考徐光启;殿试考官则由孙承宗和大学士刘一璟担任。
而殿试的策论考题由朱由校亲出,甚至会试的策论题目也被他抢了过去。
“题目嘛,朕已想好,但却不宜泄漏。”朱由校笑得有点小得意,还有点小狡滑,“重实务轻空谈,重能力轻文章,朕此次要取才
喜欢我真是大昏君请大家收藏:(m.bxwx.win),笔下文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