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在银幕上缓缓滚动,《当那一天来临》的歌声在放映厅里回荡。此时放映厅的灯光还没有亮,现场还处在一片黑暗中,但德间康快和佐藤纯弥他们全都站起来,“噼噼啪啪”地拍起手来,用掌声倾吐着内心的激动。
去年《锄奸》在东瀛上映后,取得了5亿日元的票房,德间康快和大映公司大赚了一笔。去年8月德间康快到滇南找许望秋谈《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剧本,在剧组他见到了许望秋调动数千部队拍摄,见识了索道摄影系统这种闻所未闻的设备,当时他就感到《猎鹰》会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大片。在结束与许望秋他们的谈判,回到北平,见到《猎鹰》的第一批样片后,他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毫不犹豫的与出口公司签订了合同,以400万美元的价格拿下《猎鹰》的东瀛发行权。
现在看完《猎鹰》的成片,德间康快觉得以400元美元的价格拿下《猎鹰》的东瀛版权太英明了。前两年有部美国电影《野鹅敢死队》,情节跟《猎鹰》有些相似,那部电影在东瀛取得了十多亿日元的票房。而《猎鹰》比《野鹅敢死队》要出色得多,影片对于大场面的渲染,以及各种复杂战术的应用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以前的战争片中不曾出现的。整部电影两个小时,高/潮不断,可以说是从头燃到尾。他相信《猎鹰》票房只会比《野鹅敢死队》高,不会比《野鹅敢死队》低。
作为四野老兵森繁重道在看《猎鹰》的过程中,数次留下了眼泪;尤其是看到常超他们用身体滚雷,让他想起了牺牲的战友。当初大家就是这样前赴后继,不怕牺牲,最终打败了蒋介石。30年过去了,解放军一点没变,还是那只解放军。《猎鹰》最令他激动的,不是气势磅礴的场面,不是让人热血沸腾的场面,不是波澜起伏的故事,而是解放军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勇气。
佐藤纯弥被《猎鹰》深深震撼了,《猎鹰》是他看过最写实,也是最激烈的战争片。电影的故事设定、场景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塑造、场面调度都是顶级水准,东瀛导演能将战争片拍到这种水平的,可能只有黑泽明。《猎鹰》延续了《锄奸》的风格,几乎都是手持摄影和运动镜头,不过在景别的选择上有些不同,中近景和特写比较多,尤其是战争戏部分,中近景和特写镜头特别多。没有慢镜头下对死亡过程的展示,也没有了不切实际的垂死挣扎,这些血腥残酷场面的放大处理给观众前所未有的真实感。
大野靖子和其他人都站起来,用力拍着双手。他们都感觉《猎鹰》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电影,有着纪录片一样的画风,没有掩饰血腥,也没有粉饰死亡;通过一幕幕残酷的景象告诉观众,战争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就在这时,放映厅的灯啪的打开,黑暗瞬间被驱散;不过德间他们的掌声没有停止,都面带微笑,继续冲许望秋鼓掌。
许望秋跟胡建对视一眼,他们都从对方的眼睛中看到了笑意。
许望秋转头看向德间康快,笑着问道:“德间先生,你觉得怎么样?”
激动和喜悦挂满德间康快的嘴角眉梢,带出的道道皱纹像绽放的菊花:“这是我看过最精彩、最震撼人心的战争片,这真是一部前所未有的电影。我相信《猎鹰》只东瀛会大获成功的,能发行《猎鹰》真的太好了。”
胡建见德间康快这么说,笑容满面地道:“既然德间先生对《猎鹰》满意,那我们也就放心了。德间先生也知道我们国家的情况,现在我们需要外汇,希望能够尽快完成交易。”
德间康快爽快地道:“这个没问题。”
《猎鹰》的事情搞定后,双方开始谈《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合作协议。双方诚心想要合作,整个谈判进行得非常顺利。双方约定《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由中日双方共同出资,一人一半,电影在中国的收益归电影出口公司,而东瀛的收益归大映公司;其他地区的收益由双方平分。电影设立两个制片,中方一个,日方一个;在东瀛拍摄的时候有东瀛制片负责,在中国拍摄的时候由中方制片负责。
不过在谈到待遇问题时麻烦出来了,许望秋要求中日双方的工作人员待遇必须相同,中方工作人员的工资按东瀛工作人员的最低标准拿,这个钱以补贴的形式发给大家。德间康快他们同意许望秋的要求;胡建和方振武同意双方演员在吃住上享受同样的标准,但在工资上他们坚持日方工作人员按日方的待遇来,而中方按中方的待遇来。
待遇问题是这个时代搞合拍片,普遍会遇到的问题。刘晓庆在拍《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待遇甚至不如港方的场工,只能住招待所,吃的是馒头和咸菜。而港方工作人餐餐有鱼有肉,住豪华酒店。李连杰在演《南北少林》的时候,他作为主演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块,而香江配角一个月都能拿几千。
三十年多年后,很多人说到这段历史的时候,都说是香江电影圈歧视内地的表现。其实这并不是歧视,而是体制问题。内地演员和工作人员大多是电影厂的,都拿固定工资,而电影厂对电影拍摄期间的吃住都有明确规定。
不只跟香江电影合作这样,海外电影公司到中国来拍电影都是如此。外国工作人员都是外宾待遇,住星级以上的宾馆饭店,吃餐厅;而中方工作人员仍按国内制片厂的规定住招待所,吃简易盒饭。因为待遇问题,引发的矛盾
喜欢电影人传奇请大家收藏:(m.bxwx.win),笔下文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