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江日报头版下方一角,赫然刊登了复旦大学教授谢依德及其丈夫曹文信的照片,在两人中间正站着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偕同夫人再次访华,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为中英两国文化交流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来访期间,李约瑟特意会见了在华旧友,并将他们真诚的友谊带回了地球另一端……”
李约瑟,这个名字,周建国可不陌生,他在大学就读时就曾听老师谢依德提起过。此人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化学专家,了起来,又以“两弹一星”的底气抬头挺胸重回国际大家庭。
上次返校拿毕业证时,老师谢依德还在被下放劳动,这些年日子过得应该挺辛苦。
其丈夫曹文信当年在李约瑟介绍下,来到剑桥大学攻读,拿到了生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身处英美的夫妻俩,又是在李约瑟的帮助下,才能辗转回国发展。一门夫妻两博士,分别在半导体和生物化学领域担当领军人才,双双成为国内学术界的耀眼明星。
正是因为外国友人李约瑟去年下半年访华时指名道姓要见这两位老朋友,谢依德及其丈夫曹文信才得以从“牛棚”解放进京,参加了外宾会见并在今后工作生活上得到条件改善。
以前是“发动学术权威”和劳动改造对象,现在被解放了,他们夫妻俩可以简单从事跟所学专业大致相关的工作,但科研还是被明令禁止。
当初听到广播播报国内将从国外进口先进技术设备时,周建国就敏锐察觉到风向发生了改变,今天看到自己的恩师夫妇也得到解放,心情更是说不出来的高兴。
虽然地处皖南山区小三线军工厂,跟外界处于封闭状态,但周建国依旧时刻关注国家的大环境转变。
他打算有机会返回沪江时,找时间去看望一下谢老师,自己也有好几个技术问题需要指点。
身处小三线,周建国发现对自己最大的不便,就是专业知识书籍和期刊缺乏,对国际半导体技术潮流一无所知,就连国内同行水平也互相不了解。他悲哀的发现,近两年自己的知识技术开始原地踏步,像一个饥渴的孩子却找不到水源。
此时,他才发现自己上次替儿子治病返回沪江之外,已经整整三年时间没有回家。
军工厂号召大家扎根建设,并不提倡返回沪江休假探亲,组织大家在厂里过年。
1971年过年时有两位新来的青工因工龄太短批不到假期,太想家从厂里不辞而别,八零一一厂硬是出动了好几个寻人小组,在码头处将其拦了下来半劝半骗将人拉了回厂。
没有办法,作为半军事化管理的八零一一厂,有时候个人就得服从集体统一安排。
按政策,职工拥有探亲假,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夫妻两地分居,探望配偶的话,可享受30天假期。二是未婚职工探望父母,有20天假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2年一次给45天假期回家。三是已经结婚职工探望父母,每4年给假一次,时间为20天。
上述天数都是实际见面探亲假期,路途耗费时间假期另外计算。休假期间工资照常发放,来回路费按硬座、轮渡标准由单位报销。
好比按小三线职工返回沪江单程需要2天时间,休一次看望父母探亲假的话,实际上执行24天假。
周建国娶了华阳县本地姑娘俞美诗为妻,自然就无法享受到探望配偶的假期。而且结婚了话,也不能享受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假期。最后,只有4年一次的已婚探亲假符合标准。
1968年底夫妻俩登记结婚,正好今年满了4年条件,可以拥有20天假期返回沪江市探亲了。
提到探亲假,绝大多数人都将其安排在了春节,毕竟中国人千百年来传统就是要一家人在一起守岁过新年。
大规模支援内地建设以及上山下乡活动,导致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大范围的人口流动,人们从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向内地中小城市和边疆地区迁移。光是建国后沪江市这些年支援内地离开的人数就超过百万,其中有近5万人生活在皖南山区。
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前,全国铁路、水路和公路上就会出现浩浩荡荡的探亲大军,他们纷纷从祖国各地向大城市进发,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波春运人群。
虽然周建国未能返回沪江,但他的母亲宋芝华倒是想念孙子,每年都会抽几天时间坐船前来看看。反倒是父亲周东宝一直在执行任务,偶尔回一趟沪江,连孙子周逸的真人都没有见过。
没有办法,历经旧社会的落后和苦难,才会舍小家顾大家,对新中国的建设自愿奉献。
打定主意今年带着一家三口返回沪江过年,顺便带儿子好好看一看大城市开开眼界,周建国心里暗道。
郑云德由副转正,成为八零一一厂的厂长,近期工作忙得是屁股不着家。
“我们家老郑今早特意交代,让我过来通知你们,工厂幼儿园和小学招募老师今天正式开始报名。若是美诗真想调来厂里,就赶紧到厂办领表报名参加。”
隔壁潘芸大姐敲开周建国家大门,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多谢你们关心,中午我就去将报名表拿回来。能调来厂里工作的话,美诗她肯定会高兴死了。”
其实不单妻子高兴,就连周建国也非常期待,毕竟很快就能解决夫妻分居的现实问题。
关于俞美诗
喜欢国芯请大家收藏:(m.bxwx.win),笔下文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