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个打算,张静参与扎灯笼的兴致高涨不算,还想起来请张妈妈去发动庄子里妇女们多做元宵,到时候小碗的各式元宵流水席一摆,绝对热闹又实惠。
张妈妈也觉得这个主意有趣,跟几个管事工头和后厨里再一合计,粮食储备不是问题,那就没什么可担心的,说干就干,老太太立刻就抱着文祈往后头去了。
文祈原本在前头院子里看的满眼星星,恨不得上去什么东西都摸两把,尤其是那劈竹篾的刀,那小子两眼放光的就等着看大人能不能一个不注意他,让他也能拿到手里耍一下。
现在张妈妈把他抱走,大家都算是松了一口气。谁都知道,就算张静受伤估计都没文祈那小爷有点什么事情来的严重,万一真出了万一,这个责任谁也担不起。
可惜希望是美好的,现实却始终很要命。
文祈虽然当天是被张妈妈抱走了,但做灯笼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尤其庄里大家还有心在普通的各色灯笼之外还要扎一盏特别出色的,这一段时间基本上文家庄的中院就成了一个灯笼基地,于是文祈只要逮着机会,就一定会出现在这里。
张妈妈彻底带领庄上的妇女们投入了元宵大作战,王姐儿一个人负责全程盯着文祈,总有时候盯不到。丹青有心来帮忙,但她本身年轻,还挂着个寡妇的身份,中院里全是男人,她也不可能到这里来抛头露面。于是文祈得意了。
其实除了第一天,他后来就对那些做灯笼的材料和道具没什么兴趣了,毕竟又不好玩,也不鲜艳。他现在兴趣最大的是树立在中院场地中间的那个巨型的灯笼骨架。
在张静“统筹分工”思想的指导下,大家做灯笼并不是从头到尾做完一盏再来下一盏,而是先把骨架都扎好,然后统一裱糊,再统一上色。
这个时候还是扎骨架的时期,遍地完工未完工的小灯笼架子,就算有形态各异的动物形象,也还看不出来效果,于是场子中间搭起的棚架下那盏特别大的灯骨架就显得特别显眼。
那是一盏百鸟朝凤,不同于一般的百鸟朝凤都只是在灯面上画出来的图案,这一盏是打算实打实要做出凤凰和底下一圈来朝拜的鸟的。
那几位巧手光是画这个灯笼的设计图就折腾了整整半天,开始的时候张静都觉得这太折腾了,而且现在都已经过了初一,到十五也没多少天,那么精巧的东西,一般都要扎个半年一年的,时间上也根本来不及。
不过后来看到图纸他就释然了,其实除了顶上的凤凰,下面的百鸟还是差不多要靠画的,不过就是会扎出立体的层叠感,再画上去。
据说这是旧年里清河镇上曾经有一家大户做过,这里人眼馋很久了,这次有机会,就希望自己这里也能扎出这么一盏来。
反正这样的设计也不会太耽误时间,张静也就放手让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性去做。于是两天之后,中院的场子中间就树立起了那个巨大的挡雨雪的架子,架子下就是那巨大的、接近两人高的、差不多要四五个成年人合抱才能围拢过来的百鸟朝凤灯笼。
其实这个时候灯笼的样子还很难看得出来,之所以会引起文祈的兴趣,只在于它特别的大。而且为了方便大家的作业,灯笼架子有一面是留了门的,人可以从那里钻进去,方便在内部配合外部作业。
这小门对于成年人来说很小,需要弯腰才能钻进去,但对于文祈来说就正正好。每天他就巴望着看着他的王姐儿或者丹青一个分神不注意,他就溜过来,往灯笼肚子里钻。
这种事情,在灯笼架子终于扎好,开始要糊灯笼纸之后,发生的越发的频繁。
第106章 第 98 章
上元节,在大城市里绝对是要热闹办的。在望镇这样的乡下地方的话,就完全是看当年情况。
现在有文家庄出头,今年镇上收入也还不错,还有不少人家得了文家庄临时招人手的工钱,今年就十分自然的热闹办了起来。
除了文家庄自己准备的内容,镇上的居民们也有他们自己过上元节的一套规矩。
望镇上并没有寺庙,隔壁的清河镇上倒是有。不过那座太平寺香火一般,也自然没有舍利之类的。中元节还会安排人手组织下意思意思的放放河灯,上元节的话,除了庙门前挑两盏灯笼,也就没别的表示了。
这么一来没有望舍利这种活动,上元节其实就是完全的民间游艺活动。
这次有人带头,镇上能说得上话的几户大人家都派了人来请张静商量细节,最后定下来,既然要热闹办,那就从十四就开始,一直办到十六。
这期间民间的习俗不用管,各家自己会去做。但是有些事情却是需要有财力的人来提供帮助的,比如民间表演。
因为事情起头的仓促,这会儿再去外头请人已经不可能了,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镇上人自己来。
望镇的镇民们以往也有办庙会的经验,基本上现在就套用那一套。
反正文家庄这次是主导,也不用怎么全镇游行之类,能在文家庄划定办灯会的那片场地附近活动就成。也就不用提前规划什么游行路线之类的,只要找足人手,到时候披挂上阵,吹打热闹。
这些事张静不用担
喜欢天子赐读请大家收藏:(m.bxwx.win),笔下文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