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就很厉害了。
方孟韦真·背景,就是方步亭老爷子,其实……并不算很雄厚吧。算账的,管金融的,对“党政军警”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所以江湖谣传刘先生对方孟韦的初设完全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芝兰玉树的样子,是根据王凯有了大幅度修改,我本人是很信的。毕竟看原著就会发现一些修改之前的痕迹,还是很有意思的。
原著中方孟韦虽然出场不多,但是有不少时候“哽咽”“满目含泪”,甚至因为方步亭的颓丧自叹没有晚年“扑通下跪”,方步亭回家,方孟敖谢木兰何孝钰弹钢琴,只有方孟韦去给父亲拧了个手巾,方孟韦帮方孟敖擦席子整理橱柜,记着他爱抽雪茄喝红酒抱着箱子去看他。
当初《北平无战事》播出,有人就调侃,方孟韦不应该是方孟敖的弟弟,应该是个妹妹。不说这很有性别刻板印象之嫌,我总觉得一个男孩子温柔体贴珍惜家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男人‘应该’粗犷粗心,女人‘应该’体贴细心,否则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这种话从头到尾都是屁。
再说荣石。我对荣石的私心其实更大,这个简直捂不住了^-^ 靳先生的长相很符合一种“大开大合”的美感,所以我老爱写荣石没正形地穿白衬衣,解开领口挽着袖子。白衬衣是检阅男人身材的一个非常好的标杆,肩,胸膛,手臂,是不是有力量之美马上就能看出来。荣石总是说话中气十足又彬彬有礼。能念诗能骂人,念诗不拘泥酸诗,骂人不是脏话不离口。偶尔爆粗是点缀,天天喷那就非常的让人厌恶了。对了还有东北口音,我在微博上说过“长得高大端正的汉子说话带东北口音是一个巨大的苏点”,《洄之溯》里太师父说话就这个调。所以荣石说东北话这一点绝对不会改。不过作者不是东北人,可能有些方言词用得不是很准确,这里道个歉。^-^ 承德在当时一定程度上算“移民城市”,有很多东北移民,有区域是使用东北方言的。荣石飚东北方言是有合理性的。至于荣石母亲的籍贯,我已经改为吉林。没选辽宁是因为荣老爷子曾经和老毛子争地盘,民国地图上看吉林和沙俄后来的苏联以及朝鲜都有交界,我喜欢这种思维文化意识都激烈冲撞,混乱无序所以丰饶厚重的文化氛围。这个问题就此解决,不再纠结。
《箭在弦上》这部剧情节我并不评价,感谢靳先生塑造了一个豁达不羁又内秀的角色,看见心上人就结巴是个很可爱的设定。荣石的弟弟妹妹角色我没写,因为妹妹的设定和谢木兰撞了,“弟弟”这个角色的位置多少和方孟韦有点撞。我最感兴趣的是荣石曾经是北伐军里的射击教官,这个以后会用到。
荣石的私设关系到剧情,所以这里不多做说明,大概是“叼着玫瑰开坦克”,搞笑也是,浪漫也是,铁血也是。
现在所有反馈给我的问题我差不多都写在这里,文章发展如果还有我会补充,相关已经解释过的问题我就不再多做说明。因为我是个挺笨拙的人,三千字的文我大约要写三到四个小时,包括构思查阅资料修改,每天能码文的时间很有限,大家热情地私信我我非常感动,不光私信,每条评论我都仔细反复阅读,这是支撑我的动力,但是实在没时间深入探讨。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宽容,谢谢,谢谢,我铭记在心。
第23章 一次分别
荣石和老教授聊得很愉快。他一般跟谁都能侃上,滔滔不绝才思敏捷,当然对着方孟韦例外。后半夜太凉,睡不着,他和老教授聊着玩,打发时间。聊哲学,民族,共产主义,甚至斯拉夫人的艺术与狂妄。荣石对苏俄的历史文化了解很深,老教授问他在哪儿高就,荣石胡扯自己是东北大学教俄语的教授,关外日本人占了,他就跟着人逃难进关,一路从承德流浪到昆明。
老教授很佩服荣石的气节与学识,因此荣石荣升成了“荣教授”。荣教授一点也没有不好意思,一口一个唉地答应着。
读书人自有一股天真至极的傻气,荣石随便两句话就套出不少底。这些静坐的教授都是民盟的,他们很确信重庆政权毫无希望。他们迫切想见龙云,还有其他军阀,希望能做出改变。荣石叼着草茎看老教授:“现在能有点号召力的就是重庆了。其他地方军力分散,不论是供给还是武器都比不了重庆中央军。您怎样做出改变呢?”
老教授面色凝重:“还是有办法的。”
荣石再问他,他也不说了。
方孟韦一宿没睡,第二天早上等军营大门一开,就冲了出去。门卫倒不稀奇,这年月没有过不下去来投奔的穷亲戚才奇怪,只是没想到传说中很有背景的方营长竟然也有草鞋亲。
喜欢[楼诚]情寄请大家收藏:(m.bxwx.win),笔下文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