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过后,整个中华大地生机又开始恢复起来。工厂开始重新开工,各处工地有聚集起密密麻麻的民工群体。这些民工现在可以说是最先从国社党疯狂的基建计划当中获益的人了,在工程开工之后他们就不断从这里得好处。
通过在工地上出卖劳力,他们获得了在乡下想都不敢想的收入。现在的粮价,一袋米大概在一块多钱,乡下种一季粮食一亩大概能够收获两百斤左右的大米,一家人种五亩地来看,一年的收入扣除地租也不过20块银元左右。但是现在在这些工地上,周泽端制定的劳动报酬比较高,一个成年劳动力按照一个月工作25天来算,一个月差不多就是五块钱,跟城里那些在工厂上班的人差不多了。
有了周泽端这个基建狂魔,随便一个健康的成年劳动力在工地上工作所能够挣到的钱都比以前乡下一大家人能够挣到的还要多。跟后世的农民工一样,这些民工挣到钱之后除了给家里人改善生活之外,最大的消费就是购买建材来给家里盖一所漂漂亮亮的新房子。因此,随着各地基础建设的大量展开,各种建材的市场也开始繁荣起来。
民工盖新房的动力来源于周泽端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同时他们盖新房的行为又会促进水泥砖石等建材的销售,从而扩大政府的财政收入,可以说现在两广的经济在国社党不遗余力的努力和周泽端的不断开挂之下已经走上了一个良性循环。
钦州的张伟,一个来自山区的壮族人。张伟的祖先很早就跟汉人有所接触,他们的生活习惯在逐渐的演变之下也开始朝着汉人发展,到了今日他们跟山下的汉人已经没有了多少区别了。
早在宣统元年,张伟就从山下来到钦州讨生活,因为在山上的生活太难了,不仅土地稀少,还要承受汉人官吏的盘剥。
刚刚来到钦州城的张伟只能在码头上做扛包的苦力,因为他没有任何文化,也没有任何技术。不过张伟的生活随着南钦公路的修建发生了改变,已经厌倦了码头上那种日复一日的工作之后,发现官府招收筑路工人的张伟第一时间就去报了名,身强体壮的他自然被选进了筑路大军当中。
也就是在筑路过程当中,张伟拿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笔巨款,在修路工地上所得来的三十块银元。在工地之上,张伟不仅仅得到了金钱的报酬,也认识到了知识的力量。每天看到那些年轻的小先生们拿着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就把他们每天的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没有丝毫差错。
也是在工地上,张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工地上的工人除了他们这种自愿应征进来的之外,还有官府在外面抓到的各种土匪,这些土匪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各种各样的出身,在跟这些土匪俘虏闲聊的过程当中让张伟知道了很多以前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比如钦州北面是什么,再北面又是什么,这个天下是什么样子的。
在南钦公路完工之后,张伟并没有像很多工人一样拿着辛苦得来的钱回老家修一座大大的宅子,而是来到了城外的工业区当中,寻找自己的机会。在这里,张伟发现了一些给人培训基础知识的老先生,他们的收费并不高,但是通过他们却可以学到基本的读书写字。
在学习读书写字的过程当中,张伟发现了自己人生当中的第一个生意机会。此时的工业区当中工厂的数量逐渐增多,工人的数量也跟着水涨船高,但是工人们吃饭并不怎么方便,只有一些简单的伙食供应。
作为一个小城,钦州以前并没有成规模的蔬菜供应,所以现在整个工业区的伙食都非常简单,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样菜色。张伟则是抓住了这个机会,自己搞了辆小马车,开始到钦州周边稍远的地方农村去收购那些农民种来自己吃的蔬菜,然后拉到工业区卖给那些食堂或者饭店。
这门生意做了大约半年多的时间,虽然每天还是能够获得一两块钱的收入,但是感觉到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张伟开始不满足于眼前的现状,通过这半年来穿梭于各工厂食堂而建立起来的关系,张伟开始向这些工厂提供生产所需的工业原料。
完成产业升级之后,张伟从一个小小的蔬菜商成为了一个工业原料批发商,从不入流的小商贩成长为一个正式的商人,正式走上了发家之路。转型之后,张伟每个月的利润达到了一百多块银元,可以说已经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不过有上进心的张伟并没有因此而知足,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小小的原料供应商所赚到的钱并不算多,虽然现在钦州的生意好做,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竞争对手肯定也会像当初卖菜的时候那样越来越多,所以张伟决定继续升级。
通过几年的积累,张伟终于在下山之后的第三年,也就是宣统三年从南宁找到了一个手艺不错的制糖工人,然后从南海厂订购了一批工业设备,开始在钦州建立起一座小规模的制糖工厂来。
这座制糖工厂刚刚投产的时候虽然经历了不少的磨难,但是发展到民国二年的时候,张伟已经成为了钦州小有名气的制糖大亨,就连广州甚至更北面的上海都有人慕名而来,购买他的工厂生产的红糖。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自我提升,这个原本成长在大山里的男子在机缘巧合之下成长为一名身价不菲的富商,不仅在老家盖起了一座富丽堂皇的老宅,还在省城南宁也购买了一座宅子,并且娶了一个如花似玉
喜欢强国之梦请大家收藏:(m.bxwx.win),笔下文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