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gt;lt;gt;李兆兰的同学周建乐,自小随父亲生活在福州,夫妇是城镇户口有公职的人员,第一个是女儿,两人都是有化的人,思想解放没去在意,后来他自开公司生意做大了,经常往来金峰一带的印染厂经编厂,和一些土生土长的老板喝酒玩乐,受其影响,觉得没有面子,女儿都十多岁了,又花钱让老婆去香港生了个儿子。
这边早年偷渡去美国的比较多,好多托沾亲带故的关系去国外生,没有经济能力去香港或国外生的,又如陈莹玉,拿女儿去换儿子,自己的孩子过得怎么样不知道,却养着别人的儿子,按他们这样,要几十万才能娶回媳妇,真是亏大了。
陈莹玉想起换给别人的女儿,不知过得怎么样,只有偷偷哭,比有的老婆得病不能生了,花钱买个儿子回来的人家更心酸,郝丽娜骂她糊涂,怎么舍得自己的亲骨肉。
一些客户得知郝丽娜有两个女儿,都劝她再生个儿子,说什么辛辛苦苦挣的钱,将来都是别人的,还说什么,没有儿子祖宗的大门从此就关上了,真是莫名其妙。
郝丽娜不理解他们,都什么年代了,还停留在以前那种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四川农村也只许生一个,蓝婆婆几个孙子就是,出来后才知道还有这样的政策,接触的人多了,了解到很多省都有这样的规定,尤其广东一些地方,都是生三四个孩子,没有独生子女的概念,大概四川人口太多,地理条件不允许,所以强制手段,实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当然也有超生的。
有时候,郝丽娜又理解他们,如果自己有条件,也可能会再生一个的。
最不可思议的是福建某些地方死人的葬礼,少则花几万多则花上几百万,流传的笑话是,外地人活不下去死了一了百了,本地的人死了更花钱,死不起。
人死后,按风俗,满了49岁才可以进祖厅,遗体存放在村里的祠堂,里面搞得很科学,即使夏天也会很好的保护遗体不腐烂,然后请专门做这些服务的人来念经做法事,时间起码在49天以上,凡是比较沾亲的都要参加,这些费用由女儿承担,没有女儿才由儿子承担。
以前婚丧嫁娶要办三天酒席,现在或许考虑到所有的人很忙,简化成三餐。
出殡本地人称上山,前一天晚上开始办酒席,第二天早上三亲四友集中在祠堂,念经举行仪式后,出发上山,为了不耽误在十二点之前安葬好,遗体已经提前火化。
排序是非常有讲究的,儿子辈扶灵柩,依次是孙子辈曾孙辈,第二代披麻戴孝白色,第三代着蓝色,第四代着红色,家里所有人要参加,不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要赶回来,后面是亲戚朋友,各种乐队,吹吹打打,队伍起码两公里,甚是壮观,堵塞公路阻拦交通,过往行人车辆自觉避让。
凡遇到这种事情,很多人围观看热闹,议论纷纷,加重了人家的虚荣心,丧礼越办越隆重。
重头戏还在中午的酒席,宾客先入席就坐,送上山的人们回来了就开席,一边吃一边有主持人在台上主持仪式,挨个介绍所去之人的后人,然后他们就每桌开始发钱,一般说做女儿的应该发最多,也视各家的经济状况,多则一桌一千,少则一桌一百,加起来最多的一桌一万少则至少三千,去喝酒的客人吃了免费餐,还分得钱进口袋,死了人的人家亏大了,总花费最高有达到五百万的,听说闽南那边有大款的父母过世,花费高达一千多万,每个宾客红包发了两千多,请了由小到大的地方官员,新闻媒体都有报道,这种好事,谁都愿意参加,而且比干什么都准时到达。
他们的账算的非常清楚,除了家里共同的亲戚,比如跟父母关联的叔叔舅舅姑姑阿姨,其他各自的亲戚以及请的朋友各自负担,真真正正的亲兄弟明算账。
郝丽娜和俞工一起去参加过一次,厂里一个股东的母亲的葬礼,什么也没送,吃了两餐,还分得五百多元钱,她高兴坏了,结果陈莹玉说分少了,那家有钱舍不得,被村里人骂。
这种奇怪的风俗习惯,不知道哪里还有。
...
...
...
喜欢爱恨情悠悠请大家收藏:(m.bxwx.win),笔下文学网更新速度最快。